今天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药穴位敷贴的取穴方法和妇科疾病的应用方式。
一、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技术的穴位选择与针灸技术基本一致,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证、穴位的特性,通过辨体、辨病和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
1、局部取穴:可以采用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穴位。
2、循经远取:一般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
3、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位,如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调治百日咳等。
二、贴敷方法
1、体位选择:应用穴位贴敷进行保健时,应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2、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贴敷部位(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因为皮肤受药物刺激会产生发红、水泡和破损,容易发生感染。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3、贴敷药物的固定: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若贴敷在头面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眼内,避免发生意外。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三、贴敷时间
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瘙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四、痛经的治疗方法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剧烈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晕厥。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因情志不舒,或经期受寒,以致经血滞于胞宫,或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而成。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行气活血,温经散寒。
1、脐痛舒
组成:山楂g,葛根浸膏10g,甘草浸膏5g,白芍g。制法:上药烘干研粉,再加乳香、没药浸液70ml,烘干,另加入鸡血藤挥发油4ml,冰片少许拌匀即成。用法:取0.2g,用醋或*酒调成糊状,敷于脐处。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疼痛时应用。2、痛经膏
组成:当归50g、吴茱萸50g、乳香50g、没药50g、肉桂50g、细辛50g,樟脑3g。当归
制法:先将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共水煎2次,将煎液合并浓缩成糊状,混入95%乙醇浸泡过的乳香、没药浸泡液中,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和匀备用。用法:于经前3天取药粉3g,用*酒数滴拌成浆糊状,外敷于脐上,胶布固定。药干后调换1次。经行3天后取下药物。每天1次。3、十四痛经膏
组成:益母草30g、丹参30g、桃仁30g、红花30g、牡丹皮30g、木通30g、当归30g、川芎30g、木香30g、香附30g、小茴香30g、蒲公英30g、延胡索15g、冰片2g。红花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药末6g,用米醋调为稀糊状,敷于肚脐与关元穴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若寒气甚者,可加用热水袋熨之,每次15~30分钟,每日熨2次。每日换药1次,一个月经周期用5次。五、禁忌症
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2、颜面五官部位,慎用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避免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3、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4、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5、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六、注意事项1、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2、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4、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5、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七、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若出现情况以下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1、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2、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医院就诊处理。3、皮肤出现小水泡,可表面涂以甲紫(龙胆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破,排尽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涂以龙胆紫溶液收敛,破溃水泡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染。如果水泡体积巨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医院对症治疗。『往期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