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隆德堂本草药浴300年传承历久弥坚
TUhjnbcbe - 2024/4/6 14:41:00

隆德堂创始人张秉德(生于年,卒于年)

年,在北京城做了42天皇帝的闯王李自成被清军赶出北京一路溃逃到陕西,本计划在陕西固守潼关,以备东山再起,没成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大败于潼关,在西安坚守不到三天又溃败出逃,带领残兵败将逃往陕西商洛。当时在李自成的军中有一位跟随李自成七年的军医名叫刘隆德。刘隆德乃陕西榆林金刚寺出家僧人,当年在金刚寺为受伤的李自成疗伤时因治病有方,护理有序,深得李自成喜爱,一再邀请其随军出征,并许诺功成之后在北京为其建立一座寺院。刘隆德感其豪侠仗义,便随李自成一起南征北战,成为李自成军中医术最高的军医。李自成兵败西安,刘隆德身受重伤,溃逃的队伍中没有人能顾得上他,就没能随军撤离,所幸被西安北郊草滩镇的一户张姓人家收留,从此隐姓埋名。

张家孙子辈张秉德在12岁时母亲死于脑梗,其后不到两年弟弟妹妹又因鼠疫相继夭折。因难忘亲人被病痛折磨后的惨状,遂发誓要学医救人。刘隆德感恩张家几十年的的收留照顾,便将自己真实身份告知张家,并愿意将其毕生所学所知悉尽传授与张秉德,帮助孩子实现以医救人的愿望。张秉德行大礼拜刘隆德为师,开始学习中医,起早贪黑勤学苦练,废寝忘食坚持不懈,将中医四大名著全部通读,本草纲目背诵如流。在师傅的指引下,张秉德中医基本知识很快就全部掌握,中药材也能辨识个大概。四年后刘隆德因病去世前,介绍弟子张秉德前往陕北榆林金刚寺,拜自己的师傅继续学习中医。

张秉德在金刚寺勤快好学,为人厚道,很受大法师的喜爱,悉心传授治疗常见病、风湿骨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病要诀,并让张秉德给前来寺庙求医者诊治,提升他的临床技能。十六年后张秉德学成归来,在草滩镇开设了中药铺“隆德堂”,以纪念师傅的教诲之恩。从此,西安北郊有了一家能为老百姓治病解难的中医馆,渭北地区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慕名前来求医问药,百年传奇“隆德堂”就此诞生。

隆德堂二代传人张成继(生于年,卒于年)

“隆德堂”二代传人张成继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熟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五十二病方》等医学名著,深入钻研外用药敷贴和药浴对疾病治疗的验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过近四十年多例病人的临床实践,总结出隆德堂独有的“祛痛散”和“化瘀散”秘方,成为隆德堂中药店的看家之宝,救治病人无数,秘方一直流传至今。

当时的草滩镇只有不到2万人,每年死于脑梗、脑出血、心梗的病人就有一百多人,因为中风引起的偏瘫和全瘫患者不下四、五百人,大多数长期来治病的都是这些患者。张氏族中就有七人患有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隆德堂”大药房就成为了他们的救济站。“隆德堂”二代传人张成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白天在大药房为普通病人看病,夜晚从古书医典中挖掘治疗中风的验方偏方,第二天在中风偏瘫病人的治疗中实践。终于在自己将近七十岁的时候总结出了对中风偏瘫有奇效的“隆德堂化瘀散”,在他治疗的九十多例病人身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大部分病人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隆德堂化瘀散”是由中药丸剂和散剂(药浴粉)组成的,其中药丸剂以当归、川芎、红花、丹参、鸡血藤、蜈蚣5炒茺蔚子、全蝎、威灵仙、炒僵蚕、金钱白花蛇等为核心原料,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功能,对于痰瘀阻络所致的中风,症状像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口舌歪斜等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化瘀散剂以川芎、羌活、防风为君药,起到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能;以丹参、当归、天麻、三七为臣药,起到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平抑肝阳的作用;以黄柏、淫羊藿、黄芪、远志、白芷、为佐药,起到清热燥湿、补气升阳、生津养血、交通心肾的作用,让患者在40度左右的热水中泡浴一个多小时,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和后期复发的预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张成继因为让许许多多不能下地干活的中风偏瘫患者站了起来,所以,被患者称为“中风克星”,每年都有许多康复的患者送来他们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让隆德堂大药房就像个农贸市场一样热闹。

隆德堂三代传人张和忠(生于年,卒于年)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隆德堂三代传人张和忠专心钻研“消渴症”三十几年,并将其整理成医案,形成独特的医疗思路,并汇总出隆德堂中医秘方“中消克糖丸”,对后人治疗“消渴症”和“糖尿病”奠定了基础。

“隆德堂”三代传人张忠和认为,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消渴病的发生始于阴虚引起烦热,常表现为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然燥热的本质是阴虚,而六味地黄汤是滋肾阴泻虚火的代表方剂,所以,在治疗上应用六味地黄汤单方治疗就能起到满意效果。方中熟地黄重在滋补元阴,元阴得补则机体阴精得以充足,以山茱萸、山药、茯苓养阴健脾,固肾益精;泽泻、牡丹皮泻热养阴,使泻不伤正;加消渴养阴圣药天花粉以生津清热,玄参、麦冬、石斛生津止渴。

在不断地临床实践中,中医秘方“中消克糖丸”越来越完善,其治疗康复消渴症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在渭北地区许许多多有消渴症病的病人远道而来问医求药,隆德堂成为渭北地区著名的大药房。

隆德堂四代传人张玉堂(生于年,卒于年)

在一九三三年秋的一个午后,隆德堂四代传人张玉堂先生正在药店整理药材,这也是张先生多年的一个习惯。每一批次的药材入库前、入库后他都要天天查看,因为张先生明白中医看病疗效的好坏最终要通过中药材实现。突然,门外有人大喊,“大夫!大夫!有人晕倒了!赶快救人啊!”张先生放下药材向门外看去。只见四个壮汉用一扇门板抬着一个散发着酸腐气味的中年男子风风火火的冲进了药店。张先生急忙大喊“慢点,慢点,先把人放下来”。等到四个壮汉把病患放下后。一个中年妇女哭哭啼啼的跟了进来,“大夫,快救救额娃他大(娃他爸)!中午刚刚端起碗正准备吃饭呢,忽然就跌倒在地,谁叫都不应声了!”。张玉堂先生一看这时药店已经挤满了人,转身都困难,就大喝一声“大家都散开,不要挤在一起,闲杂人等退到门外去,腾出地方我看病。”张玉堂先生俯下身,撸起袖子,抬手把脉。同时仔细观看患者身形、面容。只见患者四十出头,面色黧黑无华,耳轮干枯,体型微胖,身体绵软,手足心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其妇诉:平时小便频数,饮一溲一,混浊如膏,便溏,腰膝酸软,形寒怕冷,阳痿多年。张玉堂先生看完情况,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他告诉药童去内库拿出隆德堂秘制“中消克糖丸”研磨成粉,再倒半碗水调和后给患者灌服。服药不到一刻钟,患者就悠悠转醒。张玉堂先生说:你这属于消渴症阴阳两虚型兼有淤血之症,宜滋阴温阳,阴阳并补,兼活血化瘀。我再给你开几副药,回去连续服用,十天后复诊。十天后,患者再次来到隆德堂,这次是自己走路来的。虽然看起来整个人的状态还不是特别好,但是患者身上的酸腐的味道轻了许多,神志清楚。能与人交流。原来患者是当地一个地主周大牙(达雅),常年大鱼大肉,每餐无肉不欢,是当地有名的胖子,近年已经消瘦不少。头晕目眩、视物不清已经十多年,从那时开始饮食量逐渐增加人却逐渐消瘦。五年前开始全身有异味,腰膝酸软不能房事,辗转多地求医问药时好时坏,病情却逐步加重,直到那天昏倒。张玉堂先生再开十剂汤药嘱咐其按时服用,同时饮食清淡,每日步行五千步。

经过张玉堂先生一年调理,周大牙不但身上的酸腐味道没有了,腰膝酸软消失而且走路有力,不怕冷了,小便次数减少,多年没有的房事也开始恢复。周大牙高兴地送给张玉堂先生一副锦旗“医术精湛,妙手回春”。把自己救命的药名写在了锦旗里。从此,隆德堂“中消克糖丸”治疗消渴症能够使人起死回生的故事在渭北传播开来。

年的冬天,爱国将领张学良在西安北郊前线视察,从早上一直到傍晚都没有来得及吃饭,出现了出汗、心悸、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等症状,也就是现在称为的“糖尿病低血糖反应”。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就在北郊草滩镇找到了还在营业的隆德堂中药店,店里有一位坐堂的老中医,他就是隆德堂中医四代传人张玉堂。老中医立即对张学良进行处理,给其饮用红糖水,并往其嘴里含了两片中药黄芪片。不到十分钟低血糖症状消除,张学良的精神也缓了过来。老中医通过脉诊和问诊,断定张学良已经患有消渴症2年多了,而且经常会出现低血糖现象。老中医知道张学良的身份后直言不讳的告诉他,这种消渴症从中医的治疗上来讲比较复杂,除了用药以外还有饮食起居方面的调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必会养成大疾,那时就无法治疗了。张学良被老中医的脉诊所折服,遂谦恭的询问治疗的具体方法,老中医拿出一张纸写下了治疗的基本要求:1、心平气和,处事泰然,2、饮食有节忌甘肥浓旨,起居有度宜健身活体,3、补肾健脾、舒肝宣肺。张学良看老中医的治疗方案,知道自己遇到真正的中医名家了,就让老中医开药方并答应严格遵照治疗方案的要求调理治疗。老中医就为张学良开了一个大处方,二十二味药,做成水丸每年服用六个月即可。这个处方就是隆德堂中医祖传治疗消渴病的秘方《中消克糖丸》的演变方。

隆德堂五代传人张志义(生于年,卒于年)

“隆德堂”第五代传人张志义老先生由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备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誉,他治病救人的种种事迹被患者传颂四方。张志义老先生生于年,自幼随父坐堂行医,毕生苦读《本草纲目》、《伤寒论》、《医宗经鉴》等历代医学经典,孜孜不倦地汲取医学知识,并继承和发扬光大了“隆德堂”近二百年的行医传统,精心研究总结出把脉看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八纲辨诊,以脉求诊,以诊审因,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的诊治流程,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年老先生治愈了一位危重病人,病人家属非常感激,送来一块“五世良医”的牌匾。年,草滩镇后村杨启祥老婆得了妇科疾病,病情危重生命垂危,张志义老先生闻讯立即连夜赶往患者家里,这时病人已经奄奄一息,进入深度昏迷之中,张老先生不畏恶疾,不畏风险,仔细诊断后果断用药,使病人起死回生,病人家属感激万分,送来了“妙手回春”牌匾。还有许多被医好的患者纷纷送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华佗在世”、“扁鹊再生”等牌匾数十面,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都没有保留下来。现在唯一幸存的是众乡亲送给隆德堂四代传人张玉堂的牌匾:《不愧儒医》大国手四世张老先生甫玉堂。

赠送區人:常天元、吴作富、张元发、胡文尉、杜阳春、杨万今、满占魁、刘敏学、明升魁、方国江、李言举等杨裕富、方国江、李言举等。上述这些人都是当时草滩地区的乡绅名士和社会贤达。

年合作化后,医院成立,张志义老先生曾出任医院院长,再次全身心投入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疗事业中。他的月薪被人民政府定为92元,这比当时渭滨区领导的工资还要高。张老先生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可以订阅《参考消息》,参加党和政府的一些会议,还有开《麻醉药剂》处方权。张志义老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又加上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前来找他医治就诊的不仅有本地人,就连渭河以北的咸阳、泾阳、高陵、三原等地患者也慕名纷至沓来,还包括华山分厂、红旗机械厂、西安齿轮厂等企事业单位的患者,张志义老先生被称为“民医”,即人民的医生。一时间,慕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隆、德堂六代传人朱向民

“祖传中医隆德堂,一代更比一代强,六代传人朱向民,赤胆忠心济世人”。这是关中地区广大患者对朱向民院长的高度评价,也是隆德堂六代传人朱向民的真实写照。

朱向民院长,年出生于西安一个革命家庭,其叔父朱永山是一位早期就参加革命的中共党员,解放初期曾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朱向民院长年高中毕业后随着知青返乡到了草滩镇兴隆村,经村里推荐进入兴隆联合大队卫生室工作,并拜五世张氏中医传人张志义为师学习医术,后又被推荐到西安市卫生学校医疗班学习,毕业后回到了草滩公社兴隆联合大队卫生室当了一名“农村赤脚医生”,开始了终身从医的生涯。年曾求学于陕西中医学院和浙江中医学院,先后医院、医院实习多年。年文革后期自愿到基层,担任西安医院院长,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为当地群众送医问暖、妙手除病,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有一年的寒冬腊月,东兴隆村有一位产妇产后大出血,情况极其危急,其家属跑到公社卫生院求救,朱院长当即带领几名医护人员,徒步急匆匆赶往产妇家里,经过连续六个多小时的紧急诊治,保住了产妇及婴儿的生命。至今这名产妇还在通过各种方式感恩朱院长救了她和孩子的命。

由于朱向民院长一贯工作勤奋,医德高尚,为人忠厚,性格开朗,和蔼可亲,深受广大民众的爱戴,因而被祖传中医“隆德堂”第五代传人张志义接纳为徒,秘传真谛,并被选定为“隆德堂”第六代传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隆德堂本草药浴300年传承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