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肚子,小细腿,为什么枣核形身材的人 [复制链接]

1#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些人呈“枣核形”身材,大肚子,小细腿。

有研究发现,这类脂肪过多堆积在腹部的人群常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哮喘、胃肠功能紊乱、失眠、腰腿疼痛、乳腺增生等疾病,可谓百病丛生。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办法避免?

中医如何认识“枣核形”身材

从人体经络分布特点分析,腹部和背部经络分布存在着巨大差别。背部有7条经络,全部为阳经;腹部有11条,阴经7条、阳经4条。在十二经脉循行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恰恰也在腹部。可见,腹部为阴中之阴。

中医认为,阴属寒,寒则凝。脂肪属于痰湿,为阴邪积聚。中医的痰,不光指咳嗽吐出的痰,还指体内像“痰”一样的病理产物,比如血管壁上沉积的粥样脂肪。

枣核形身材的形成虽有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自身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饮食所伤脾主运化水湿,脾胃损伤是肥胖的根本原因。如长期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脾胃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便化为痰湿储存在体内。如贪吃生冷,损伤阳气,水湿不能蒸腾,也会寒化为痰湿,堆积在腹部。

环境偏凉从地域差别角度看,肥人多见于北方,南方精瘦者多。北方天气过于寒冷,或者夏天过用空调,会导致湿气不能排出,存留体内,阳气受损,则寒湿体质形成。

急躁焦虑长期的不良情绪极易肝脾功能,而肝木是脾土的克星,肝郁或肝旺能克伤脾胃。另外,脾主思,过思则伤脾。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缺乏运动长期喜卧好坐者,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导致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痰湿,聚集于脏腑经络。

如何防治

“医圣”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病的治疗应在辨证基础上,着重于重新建立脾胃自身化湿功能,达到重塑体形的目的。

可采取中药内服、针灸减肥、穴位埋线等方法,均有较好的效果。患者应放松精神,加强运动,把多余的脂肪代谢掉。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运动可以强健脾胃、增加消化能力。

中医药调理

现代研究已证实多种中药具有减肥降脂功效,如祛痰利湿的苍术、泽泻、荷叶、薏苡仁等,活血化瘀祛脂的丹参、益母草、山楂、鸡血藤、川芎等,滋阴降脂的有女贞子、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等,益气健脾的黄芪、人参、白术等,消食降脂的山楂、神曲、麦芽等。中医药在肥胖的调理中已显示出明显优势,关键在于健脾祛湿、通阳利水,让脾胃功能恢复正常,既不会产生痰湿,又能生气血,对于减肥瘦肚有很高的价值。

常摩腹

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了摩腹方法:“两手相摩令热,然后摩腹,以令气下”,“若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次数,以多为佳。”

《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之疾。”并指出:“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他在《千金要方》中说:“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明代高濂著的《遵生笺》中说:“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胁及腹肚。”

清代方开所传《延年九转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摩腹的方法。深谙养生之道的南宋诗人陆游,常年坚持按摩腹部,以亲身经验写下动人的诗句:“解衣摩腹西窗下,莫怪人嘲作饭囊”;“解衣许我闲摩腹,又作幽窗梦一回”,“摩挲便腹一欣然”;“摇齿徐自定,发脱却重生,意适簪花舞,身轻舍杖行。”摩腹养生使他受益匪浅,享以85岁高寿。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寿夭与五脏六腑盛衰有着密切关系。《内经·灵枢·天年》篇说:“五脏坚固,血脉调和,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长,故能长久。”

中医极重视五脏,尤其是将脾胃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有“食谷者昌”,“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之名言。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肚脐下方至耻骨联合上方的区间为丹田,是调控经络气血运行的中心部位,其中的“关元”、“气海”两穴位为保健要穴,摩腹则能通和上下,去旧生新,调理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外除诸邪内安五脏,促进阴平阳秘,使之恢复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从而起到却病强身延年之功效。

摩腹法在力度上一定要轻柔,力道太大揉痛肚子,可能事与愿违。

总的来说,肥胖是多系统疾病,需要医患长期合作。患者一定要先认识其危害,了解其病因,然后下定决心,长期坚持运动,从各方面进行防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