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清任是怎么诊断瘀血证的要点 [复制链接]

1#
王清任(~年),亦名全任,字勋臣,为长门武庠生。年青时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至北京行医而名噪京师。王氏一生勤奋好学,重视实践,敢于创新而不迷信古人,大胆地对传统脏腑理论提出质疑,倾毕生精力致力脏腑解剖的研究。临床诊疗,对前人的经验和理论绝不盲从,而以临床效验为标准来加以认识和吸收,反对凭虚立说浮泛论医的不良学风。他在医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分不晚开年的著。有《医林改错》。

这位医学巨匠,如同一只勇敢的雄鹰,翱翔在医学的天空,用他锐利的眼光探索着人体的奥秘。他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以实践和效验为指引,引领了医学的进步。

他的《医林改错》一书,犹如繁星点点的明灯,这照本亮书了是医他学毕的生道心路血。的结晶,是他对医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入研究的集大成者。其中的一字一句,都蕴含着他的智慧和勇气,都展现了他对待医学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王清任的成就,不仅仅是对传统理论的质疑和探索,更是对人类健康的他关的爱精和神贡,献是。对医学科学的尊重和追求,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敬畏和他珍的视影。响,深远而持久,激励着后来的医者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研究医学。

这位伟大的医学家,他的精神、他的贡献、他的影响,都将在医学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瘀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因为气血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内经》说“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气血乃是人体生命之根本。而气血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密切,血气同源,血气互根,无血则气不生,无气则血不长。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血充沛调达,则人体健康。《内经》称之为“五脏安定,血脉和,精神乃君”。如果相反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血就是气血不和中的重要一项。瘀血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能引起各种病证,如“心痹者,脉不和”,“血凝于肤者痹”,“血凝于足者为厥”,“血凝于脉者为泣”等。

瘀血的原因

引起瘀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寒邪

《灵枢经·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2、热邪

热为阳邪,热邪盛则迫血妄行,《伤寒论》中“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说明了热邪结于下焦,停而为瘀,引起的症状与治法。

3、离经之血

为瘀血,即各种出血,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论》“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分离)绝而不合”,所以离经之血,无论清凝鲜黑,应以去瘀为先。说明出血后及时祛瘀的重要性。

4、跌打损伤

实际上也是由于外伤引起的血液离经,与吐衄不同,此乃平人出血,故急则止血,然后有瘀血者祛瘀,陈旧性出血者祛瘀为主,即瘀血留连于肌肤经络之间者宜祛瘀。

5、情志引起,如气滞血瘀。

6、久病

大病后脱发。发为血之余,瘀血在上焦,阻塞经络,血不能养发所致。

瘀血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疼痛特点为刺痛、痛久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肿块的性状是在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腹内者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的特征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或妇女血崩、漏血;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露青筋,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

以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

辨证时要抓住以下要点:

1、瘀斑:《灵枢》说:“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停积而外现斑。

王氏指出:“血凝色必紫,血死色必黑”,“脸如打伤,印色紫成片,或满脸皆紫,皆瘀血所致”。血瘀之处气血不畅,色泽随瘀之轻重可呈红、紫、青、黑等色。

血流不畅或血不循经,血液外溢均可发生瘀点、瘀斑。最常见于皮肤、黏膜、舌、唇、指甲等,一般的颜色、大小、部位常与瘀血程度有关。颜色可分为紫、黯紫、紫红等种,瘀点、瘀斑特别需要注意观察它的变化过程,与病情、治疗的关系,称之为动态观察。

2、疼痛:痛不移处,是瘀血的特点之一。

唐宗海说:“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则周身作痛”,又说:“恶血不尽,阻滞其气,故作痛也”。

王氏认为,疼痛为瘀血内阻,但痛必有定处不移。

指出:“凡······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入于血管,痛不移处”。血瘀其处,故疼痛不移也。

血流不畅或外溢均造成阻塞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瘀血的主要症状,瘀血的疼痛特点是痛有定处,时间长或反复发作,部位相对的比较固定;疼痛程度与瘀血程度有关系,多数疼痛比较重,而且拒按。严重者呈刀割样、压榨性、撕裂样的疼痛,轻者痛如针刺样,或胀感,或闷痛。

3、肿块:肿块,古有癥瘕积聚之称,皆为气血不畅,使气、血、痰、食互结而成。他说:“气无形不能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又说:“坚硬成块,皆血瘀凝结而成”。

瘀血积聚于皮肤、经络、内脏形成“癥瘕积聚”,这种肿块有实质性的,如肝脾肿大、肿瘤,也有是气血积聚的如腹水。

4.发热:瘀血可发热,唐容川认为瘀血部位不同,其热则有异。

他说:“瘀血在肌肉可翕翕发热······,瘀血在腠理,营卫不和,则往来寒热,瘀血在腑可见日晡潮热······,瘀血在脏证见骨蒸劳热,手足心热”。

王氏却以发热时间断血瘀症,他说:“血府血瘀”之发热证,其特点为“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瘀血之发热是昼轻夜甚,血属阴,子时一阳生,故热渐轻,午时一阴生,故热渐甚。他还指出瘀血发热时间之长短与瘀血程度的轻重有关。

5.久病:久病不愈,叶天士有“久病入络”之说。王氏说:“入络即血瘀也”。对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者,可以从瘀血论治。

6.怪病:王氏在临证时,对一些怪病,顽症,常从瘀血论治。俗有“怪病多属瘀”之说。如癫狂,胸不任物,胸任重物,以及顽固的发热,失眠,头痛等症,用常规治疗无效时,可从瘀血论治。

7、瘀血的其他表现

如①白斑;②肌肤甲错;③红斑、结节;④运动障碍;⑤精神症状(蓄血发狂);⑥月经不调;⑦发热;⑧麻木;⑨昏迷;⑩痹痛;?痈;?风疹等多种多样。因此,诊断与治疗瘀血时需要密切结合病人具体表现,抓住重点,首先要考虑瘀血的轻重、部位、夹杂症,然后才能立法处方。

王氏列举血瘀证有五十余种,瘀血致病,症状万千,但都不出此范围,临症应该从众多的病症中相互参考,认识瘀血证的基本特征,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活血补气法的运用

王氏治病最重气血,对瘀血证的治疗,他善用活血化瘀法,反对过用寒凉,滥投补法,认为“实火,愈凉愈凝”,“虚热愈补愈瘀”。

《医林改错》中,立活血化瘀15方,如“治头面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的通窍活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的膈下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的血府逐瘀汤;治“少腹血瘀之证”的少腹逐瘀汤。

以活血化瘀配合理气药同用,所谓化瘀不忘行气。并根据导致血瘀的原因与兼证不同,在方剂中分别加入清热解毒、平肝、通窍、养阴、攻逐、散寒、祛风、通经之品。

对于气虚证的治疗,王氏重视元气,在强调气虚为病的同时,又重视血瘀,认为二者常相兼为病,故每把补气与活血合用,标本同治。

在《医林改错》中,创补气与补气活血方21张,如治半身不遂以及痿证的名方补阳还五汤,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等。

他补气善用*芪,在12张补气方中,有11方用*芪,其用量最小为八钱,最大为八两,一般在一两至四两之间,可见其擅用补气活血法的运用。

在《医林改错》中,对半身不遂、痿证、瘟毒吐泻、抽风、月经及胎产病、痹证、癫狂等证,王氏认为,以上诸证多有瘀血或气虚血瘀的主要病理,常用活血化瘀与补气活血法论治。

如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用也”,半身不遂还可伴见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症。

他说: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因“血管无气,必停留瘀”,故本病又以瘀血为标。多见于元气亏损的高年之人,治疗以补气活血为法,创制了治疗本病的主方,补阳还五汤。

以生*芪为君,配以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本方特点在于*芪量大生用,而活血药的用量很轻。

其意在取生*芪之性走而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用活血化瘀药,其目的不在逐瘀,而在活血以通血络。本方对中风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小儿麻痹症等都有良效,特别对脑血栓形成疗效尤著。

又如论治瘟毒:王氏所论瘟毒,系指霍乱吐泻、痘疹等重证温病。其病机是瘟毒在内烧炼血液,壅塞气血通路。

病初正气未伤,用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若见汗出如水,肢冷如冰的亡阳症,则用急救回阳汤(*参、附子、干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以回阳固脱。

对于抽风:古人有急惊风与慢惊风之分。所谓抽风,系指抽搐、痉挛、瘈疭等症状的俗称。王氏所讨论者属慢惊之范畴。临床可见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流涎沫,咽喉往来痰声。

他认为抽风多半由“伤寒、瘟病,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或高年之人,久病气衰所致。以小儿急性重症热病后期多见。治疗皆为补益气血,化瘀止痉。

所制方剂为可保立苏汤或足卫和营汤,二方均以*芪、*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枣仁等补气血。或配以山萸、枸杞、故纸、核桃,为病久气虚及肾而设,二方重在治本。

再如治疗癫狂:王氏在《痹证有瘀血证》中提出“癫狂一症,哭笑不休,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不接,如同作梦一样”。认为癫狂是脑的病理改变所致,与气血不调有关。

主张用调气活血法治疗,创制了癫狂梦醒汤,重用桃仁、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香附、半夏、陈皮、青皮及大腹皮、木通、桑皮、苏子涤痰湿而解郁结。突出调气活血,是把消瘀化痰解郁融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瘀血治法

本证多因气滞而血行不畅,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或血寒、血热,或外伤出血等引起;也可因湿热、痰浊、砂石阻遏,使血行不畅,脉络阻滞不通所致。

血瘀证的机理主要为瘀血内积,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有刺痛、固定、拒按等特点;夜间阳气内藏,阴气用事,血行较缓,瘀滞益甚,故夜间痛增;血液淤积不散而凝结成块,则见肿块紫暗、出血紫暗成块;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则见各种出血;血行障碍,气血不能濡养肌肤,则见皮肤干涩、肌肤甲错;血行瘀滞,则血色变紫变黑,故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脉络瘀阻,则见络脉显露、丝状红缕,舌现斑点,脉涩等症。

瘀血可阻滞于各种脏器、组织,而有不同的血瘀证名,如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肌肤证、瘀滞脉络证等,并表现出各自脏器、组织的证候特点。

活血化瘀药物按其临床作用可分为三类。

1、活血破瘀类

此类重点在“破”字上,为瘀血之重剂,作用强烈,应用于病人重度瘀血(疼痛重,瘀点、瘀斑明显,或有痞块者)体质较壮,或用一般活血药效果不好的病人。某些病人体质虽弱,而瘀血重者,可与补气药同用。

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大剂量)、穿山甲、王不留行、大*、水蛭、虻虫、?虫、蜂房、血竭、昆布、海藻。

2、活血化瘀类

这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治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瘀血。凡见各种瘀血,一般体质均可应用。如有其他兼证,可以与理气、疏肝、补气等配合应用。

常用药物:川芎、赤芍、红花(小剂量)、五灵脂、蒲*、桃仁(小剂量)、茜草、苏木、乳香、没药、降香、山楂、郁金、益母草、姜*、牛膝、紫草、泽兰。

3、养血活血类

此法活血而又养血,祛瘀而不伤正,可用于血虚而又有瘀血的病例。

常用药物:丹参、当归、鸡血藤、人参、*芪。

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

1、当归

具有养血活血作用,归尾活血作用较弱,归身养血作用较强,味辛散,用量10~15克,以甘肃产的为佳,临床上当归与*芪配合(当归补血汤)活血补气养血;当归与山萸、枸杞配合,活血而又补血;当归配白芍活血定痛;当归配丹参,养血活血作用均加强;当归配木香、*连,可治血痢,活血止痛消炎。

2、丹参

活血养血安神。活血作用比当归强,而补血作用与当归类似。以山西、陕西产为佳。加强活血化瘀作用常用川芎、赤芍配合。

3、赤芍

品种多,以山赤芍为好,花色紫红产在内蒙古多伦为最佳,糟皮粉茬,以粗者为好,有的直径达5厘米。京赤芍较差。具有活血柔肝、养阴清热作用,但柔肝作用比白芍弱,活血作用与丹参类似但稍强,比当归强。常与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药同用。在疏肝活血、滋阴活血法中常用。赤芍与连翘配合具有活血解毒作用,治疗各种疖肿。

4、鸡血藤

品种繁多,以广东、云南产为好。色红如血,鲜时切口流红水,具有活血通络,略有补血养血作用。配海风藤、络石藤治疗关节炎;配当归、*芪治疗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症。

5、川芎

以四川产为好,故名川芎。辛味比当归强,是血中气药,活血作用强而不破血,理气而不伤气。与其他活血药配合治疗各种瘀血。其上行走窜作用配白芷治疗各种头痛,为最常用的活血药。

6、桃仁

入血分,有活血化瘀作用,量大破血,量小化瘀。桃仁与红花合用作用加强,如桃红四物汤。

7、红花

入汤药用草红花作用较弱,用量加大到15克左右约相当藏红花3克。草红花古代多用于作洗剂,立秋后采摘,碾成红花饼,然后用温*酒喷洒,手揉干。红花与桃仁配合活血破瘀,其作用比桃仁弱。藏红花作用强,服时以*酒与水各半炖化后兑入汤剂中服下。

8、三棱与莪术

均为破血药,作用强烈,有人认为三棱作用更强,说有“化血为水”的作用。实际上二者的作用相差不多。合用时作用可以加强,为活血破瘀的主要药物。

9、蒲*与五灵脂

均为活血化瘀药。蒲*生用活血化瘀作用比五灵脂强。五灵脂又分为糖灵脂及米灵脂,以前者为好。二药合用作用加强,与桃仁、红花作用类似,但特点为尚有理气止痛功能,对瘀血疼痛明显者用之较好。

10、王不留行与穿山甲

活血破瘀,山甲尚有软坚之功,对瘀血积聚常用这二种药物。配大*则祛瘀作用更强。

11、大*

也有活血祛瘀的作用,祛瘀生新常用大*,如大*?虫丸、化瘀回生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均有大*。大*与其他活血药配合时能加强各种活血药的作用。

12、乳香与没药

活血而又理气止痛,对气滞血瘀者用之较好,活血作用大致与红花、桃仁相仿,缺点为味难服,胃肠功能弱者慎用或减量使用。

常用活血化瘀方剂举例

1、七厘散(《良方集腋》)

乳香、没药、红花、血竭、麝香、冰片、朱砂、儿茶。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及其他瘀血疼痛。

2、生化汤(《景岳全书》)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主治: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疼痛。

3、生肌散(《医宗金鉴》)

血竭、乳香、没药、儿茶。

主治:疮口不收。

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红花、桃仁。

主治:气虚血滞的四肢麻痹、中风后遗症,肌肉萎缩等。

5、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柴胡、当归、花粉、桃仁、红花、炮山甲、大*、甘草。

主治:瘀血肿痛,胸胁痛如心绞痛、腹痛。

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大*、*酒。

主治:瘀血在上焦的头痛、脱发、视力减退等。

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主治:腹部痞块、瘀血隐痛、小儿疳积等。

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干姜、玄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五灵脂。

主治:下焦瘀血,如盆腔炎、结肠炎等。

9、失笑散(《局方》)

五灵脂、蒲*。

主治:心绞痛、肝炎、经闭、产后恶露不净等各种瘀血症。

10、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芍药、川芎、白术、茯苓、泽泻。

主治:腹中诸痛。

11、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桃仁、桂枝、大*、甘草、芒硝。

主治:下焦蓄血、急腹症常用。

医案选录

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付全愈。(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分析:患者夜卧露不可盖物,王氏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治愈,以方测证,结合病延七载,久病入络,可知胸内必是血瘀气滞,胸中窒闷所致,经服本方血通气畅,病霍然全愈。

总的来说,王氏在治学上严谨认真,重视实践操作,不盲从古人,勇于创新。他在解剖学方面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对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创见,为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做出他了的重学要术的成贡果献和。对中医学的推动,都是不可磨灭的。他像一位勇敢的航海家,驾驶着医学的航船,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未知的领域。虽然他的航行中也有一些错误的航向,但是他的成就和对中医学的贡献,无疑是无法抹杀的。让我们以崇高的敬意,纪念这位医学的先驱者。他的精神财富和医学成就,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百万创作者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